構建中國特色生活方式醫學理論和實踐體系
發布時間:2025-08-25 15:40:07 | 來源:暫無數據
常規醫學缺乏對生活方式的有效幹預。美國實習醫生John Kelly最早意識到大量的研究證實生活方式幹預在治療和逆轉疾病方面的功效,而改變生活方式行為,需要不同於常規醫學的技能。他認為這個巨大的空白領域需要由一個專業化的醫學專業機構來填補,由此誕生的美國生活方式醫學學院在1999年提出了生活方式醫學的概念和框架,使生活方式醫學成為一個正式的醫學學科和專業領域,並在全世界推廣應用。
生活方式醫學是一門循證學科,通過改善患者在健康飲食、體育鍛煉、睡眠、人際社交關系、心理健康和減少成瘾性有害物質使用六大方面的生活習慣來預防、管理和逆轉某些慢性病,是將改善不良生活習慣作為主要治療手段,而非常規醫學使用的藥物、手術、設備等對抗手段。
醫生日常叮囑患者和醫藥衛生健康知識科普中常出現“良好生活習慣”一詞,但尚缺乏統一定義、具體執行標準和科學測量及評價方法。而生活方式醫學是一門醫學專業學科,它按照客觀科學的測量標準、運用具有醫療效應的高強度生活方式改善作為慢性病預防管理的手段,它包含了常規醫學、整合醫學、預防醫學和功能醫學對個人治療和預防的範疇,按照客觀科學衡量標準、運用具有醫療效應的高強度生活方式作為慢性病預防管理的手段,大力提倡人人都可以執行良好生活方式的理念,並大力推廣應用,成為一種針對慢性病的有效幹預手段,是在主動健康理念的基礎上形成的具有自身獨立性的理論體系、幹預工具、實施路徑、效益監測、評價體系、執業人員認證體系和服務體系的完整的新興醫學學科。
自然環境是人類健康的基礎,個人健康受環境因素和社會因素雙重影響,生活方式醫學需要多學科、多層面、多部門的協作,包括自我保健、自我管理、團體管理、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等方面,不僅應用於臨床實踐,還包括公共衛生政策和疾病預防政策等,需要臨床醫生、公共衛生專業人員、醫療保健專業人員、疾病預防和控製專業人員、醫藥衛生研究人員、科學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各醫學學會或行業協會工作者、個人、政策主管人員和政策製定者共同協作。
生活方式醫學的獨特重要性體現在不僅控製癥狀,還從內提升人心理健康、從外降低風險因素,從致病的根源入手,避免慢性病長期消耗醫療資源,而且可以低成本、廣覆盖,惠及廣大慢性病患者,通過以生活方式醫學指標為準的電子病歷和體檢量表全面了解患者的生活方式,從而進行篩查、診斷,圍繞患者的健康意願與患者共同擬定治療計劃和目標。按照生活方式醫學循證臨床指南和生活方式醫學特有的多學科協作治療手段及溝通模式,支持患者持續性行為改變,從而達到治療和監測預防、逆轉癥狀、根除慢性病的效果。
我國開展的“主動健康”強調每個人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提倡個人和家庭要主動學習健康知識,養成健康生活習慣,自覺維護和促進自身健康,與醫務人員共同應對疾病和健康問題,將主動幹預作為控製慢性病、應對老齡化的重要方式。2022年,中國疾病預防控製中心、清華大學、北京大學聯合提出的疾病預防和控製理論將“主動健康”定義為人類圍繞生命健康價值創造而開展的所有社會活動的總和,包括從所有社會活動源頭控製健康危害因素、在所有社會活動過程創造健康價值、在所有社會活動環節積極應對人口安全危機等。在2024年召開的美國生活方式醫學年會上,世界衛生組織專家呼籲積極倡導西方學者向傳統醫學學習,特別是向中醫學學習,加速推進建立在傳統醫學基礎上的新興“生活方式醫學”領域的發展。
中醫學經歷了幾千年的探索和實踐,形成了完整的理論體系和臨床實踐體系,其“未病先防,已病防變,已變防衰”中醫養生與治病的核心思想,將疾病的預防、診斷、治療、康復連成一個整體,形成了從健康管理到疾病治療再到康復養護的完整鏈條。它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告訴人們不應被動地等待疾病到來,而應主動地、全程地管理自己的健康,充分體現了中醫“治未病”的先進預防醫學理念,是一個層次分明、貫穿疾病全過程的健康管理哲學,是中華民族偉大智慧的結晶。
“未病先防”是最高境界的“治未病”,即在疾病尚未發生時,通過積極的措施來預防它的發生。其核心思想是扶助正氣,避免邪氣。其具體做法是精神調攝(保持心情舒暢,避免過度喜怒、憂思、悲恐,使氣血平和)、起居有常(生活規律,作息定時,勞逸結合,順應四季變化調整作息)、飲食有節(膳食均衡、定時定量,不偏食、不過饑過飽,少吃肥甘厚味和生冷食物)、運動鍛煉(堅持適度的體育鍛煉,以暢通氣血,增強體質)、規避病邪(註意避開風寒、暑濕、疫戾等外邪的侵襲,在氣候變化或傳染病流行時做好防護)、中醫保健(可以運用針灸、按摩、服用保健藥膳等方法增強免疫力)。其目標是保持身體“陰平陽秘”的平衡健康狀態。
“已病防變”是指當疾病已經發生時,治療的重點不僅僅是處理當前癥狀,更要預見到疾病可能的發展方向,並采取措施阻止其傳變和加重。其核心思想是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截斷病勢。其具體做法是及時就醫(一旦感到不適,應盡早診斷,防止小病拖成大病)、防其傳變(根據疾病規律進行幹預)、控製進展。其目標是將疾病控製在淺表、局部階段,阻止其深入、擴散和復雜化。
“已變防衰”是指當疾病已經發生轉變,進入慢性期或後期,甚至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器質性損害時,重點在於積極治療、延緩疾病進展、防止功能衰竭,並促進康復,提高生活質量。其核心思想是扶正祛邪,延緩衰竭,帶病延年。其具體做法是積極治療原發病、針對轉變後的病情進行規範治療、扶助正氣、保護重要臟器器官功能、康復調理(最大程度恢復功能,減少後遺癥)、提高生活質量(減輕痛苦,維持患者的自理能力和精神狀態,延長帶病生存期,提高生存質量。其目標是穩定病情,延緩器官功能衰退,防止出現嚴重的並發癥和衰竭,最大限度地延長有質量的壽命。
《黃帝內經》成編於西漢,溯源於戰國,距今2500多年,是中醫理論的奠基之作,其養生思想以“天人相應”為核心,強調人體與自然、社會的和諧統一,主張“治未病”的預防醫學理念,提出身、心、環境統一的健康整體觀,強調需因時、因地、因人製宜的個性化生活方式幹預法則,倡導預防重於治療、通過日常調理避免疾病發生的健康生活方式,其生活方式保健養生智慧跨越千年,至今仍是中醫健康管理的核心指南。其精髓在於 “順應天道,平衡守中”,將生命融入自然韵律之中,實現真正的“天人合一”,從生活方式、精神調攝、強生防病、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治未病等方面全面闡釋了中醫養生理論,是人類最早的關於生活方式醫學系統性理論著作,其根本原則是順應自然、法於陰陽、四時調攝:《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的“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之說闡釋了法於陰陽、陰陽平衡、調和陰陽,避免過勞、過逸、過寒、過熱等極端狀態,順應自然、四時調攝對健康的重要性。在生活方式方面,《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的“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之說闡釋了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根據季節調整起居飲食的四時調攝對健康的重要性,主張飲食、起居、勞逸有節良好的生活方式;《黃帝內經•素問•痹論》認為五味調和、節製有度、順應時節對健康至關重要;《黃帝內經•素問•生氣通天論》曰“起居如驚,神氣乃浮”,強調規律作息以應天時,起居有常保證健康;《黃帝內經•素問•宣明五氣》指出避免“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闡釋了良好的行為習慣對健康的重要性;《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曰“形勞而不倦”,“上古之人,其知道者……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強調勞逸結合,避免過度消耗精氣,保持身心健康。在精神調攝方面,《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曰“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法於陰陽,和於術數,恬淡虛無,真氣從之”,認為恬淡虛無,真氣從之,強調形神共養,清心寡欲,減少貪念焦慮;《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的“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肾” 之說,認為喜怒憂思悲恐驚過度會損傷五臟,強調七情六欲調和對健康的重要性;《黃帝內經•素問•移精變氣論》認為“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強調健身以養神為先,精神安定是健康根基。在強身防病方面,《黃帝內經•素問•刺法論》推薦“吸新吐故以煉臟”;《黃帝內經•靈樞•官能》認為“導氣令和,引體令柔”,提倡運動養生,導引、吐納與固護正氣以通經脈,正氣存內,邪不可幹,強調養生重在增強自身抗病力,而非依賴藥物。在全生活周期健康管理方面,《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提出不同性別、不同年齡人的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之道,認為女子以七為周期進行健康管理,三七肾氣平均(21歲)需養肝血,七七任脈虛(49歲)需調補沖任;男子以八為周期進行健康管理,五八肾氣衰(40歲)後需註重保精固肾,避免“以妄為常,醉以入房”。在治未病方面,《黃帝內經》的核心思想是未病先防、既病防變,《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強調在疾病未發時調理體質,當疾病發生時截斷疾病傳變路徑。
《傷寒雜病論》成書於東漢建安年間(公元200年~210年),距今1800多年,是繼《黃帝內經》之後的又一部中醫藥巨著,它由《傷寒論》和《金匮要略》兩部分著作組成。《傷寒論》主要論述外感病的診治,《金匮要略》主要論述內科雜病的診治。這兩部著作共同奠定了中醫辨證論治的理論基礎,被後世尊為“方書之祖”。《傷寒雜病論》雖以診治外感病與內科雜病為核心,但該書的作者張仲景在論述疾病防治時,始終貫穿“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瘥後防復”的生活方式保健養生的思想,尤其強調“扶正氣、調陰陽、護脾胃”的核心理念。其生活方式保健養生的基本原則是固護正氣,特別是陽氣與胃氣,《金匮要略•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提出“正氣存內,邪不可幹”,強調生活方式保健養生的核心在於增強人體抗病力,保持正氣旺盛,而非依賴藥物攻邪;“保胃氣,存津液”是其貫穿全書的核心理念,認為脾胃為後天之本,津液是生命基礎,無論是治病還是保健養生都應當避免損傷脾胃,保護脾胃功能。其疾病預防的核心思想是外避邪氣,內養平衡;在避邪氣方面,《金匮要略》指出“夫人禀五常,因風氣而生長…客氣邪風,中人多死”,強調順應四時,避免外感風寒暑濕燥火“六淫”侵襲,尤其是虛邪賊風;在調節飲食起居方面,《金匮要略•禽獸魚蟲禁忌》指出“凡飲食滋味,以養於生,食之有妨,反能為害”,反對暴飲暴食、過食生冷肥甘,提倡飲食潔凈、五味適度。在既病防變方面,《金匮要略•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指出“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強調截斷傳經,護未病之臟,在疾病早期幹預,保護未病之臟,防止疾病傳變。在辨證施護方面,雖然《傷寒雜病論》沒有直接論述,但其全書的精神實質就是“辨證論治”,而“論治”之中就全方位地融入了非常精細、具體的“施護”思想,將護理作為治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根據不同癥候製定不同的護理法則,如同病異護、異病同護、治護結合、防重於治、觀察入微等。由此可見,張仲景不僅是“醫聖”,更是中醫護理學的偉大奠基人。在病後康復方面,《傷寒論•辨陰陽易瘥後勞復病脈證》指出“病新瘥,人強與谷,脾胃氣尚弱,不能消谷”,強調瘥後防復,飲食禁忌與循序恢復,認為大病初愈需“節飲食,慎起居”,飲食應從糜粥開始,逐步增量,忌油膩荤腥;避免勞累、情緒波動;對食積或病後不適,主張減少食量以減輕脾胃負擔。在日常生活管理方面,《金匮要略》進行了專篇論述,如“秽飯、馁肉、臭魚,食之皆傷人”,“食冷物,冰人齒”,“飲酒過度,久必傷肝”等,強調了日常生活中的飲食禁忌;與此同時,強調了精神調攝和適度運動對保健養生的重要性,如憂思抑郁致氣機郁結,導致“百合病”、“臟躁”等,需疏解情緒;指出“久坐傷肉”,也警示“大汗亡陽”,提倡因人而異、適度運動等。並且根據保健養生的核心思想、基本理念和原則,《傷寒雜病論》列出了流傳千古、藥食兩用的保健養生經典方劑,如調和營衛的桂枝湯、溫中健脾的理中丸、補虛祛風的薯蓣丸、溫補肾陽的肾氣丸、滋陰養血益氣溫陽的炙甘草湯、養血安神清熱除煩的酸枣仁湯、溫陽化飲健脾利濕的苓桂術甘湯、益氣健脾的四君子湯、溫中補虛和裏緩急的小建中湯等,強調“凡人有疾,不時即治,隱忍冀差,以成痼疾”,系統地構建了日常生活方式保健養生就是不給疾病以潛伏之機,於細微處守正氣、禦邪氣理論與實踐體系,充分體現了防重於治、脾胃為本、動態平衡、因時製宜、因地製宜、因人製宜、簡樸實用的生活方式保健養生思想。
近現代中醫在理論內核上堅守經典,在技術、方法和推廣模式上大膽創新。在繼承《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等古典中醫理論思想的基礎上,充分吸收現代醫學、營養學、心理學等研究成果,成功地將一門古老的生活藝術,轉變為一套兼具科學性與實用性的現代健康管理體系,形成了更加系統化、科學化且易於實踐的生活方式保健養生體系,使其在當代社會焕發出強大的生命力,為全球“以健康為中心”的醫學模式轉型、構建生活方式醫學理論與實踐體系提供了重要的“中國方案”。其最精髓的創新在於通過“體質辨識” 這座橋梁,實現了從經驗傳承到個性化科學的偉大跨越。
在理論層面,近現代中醫完整地繼承了《黃帝內經》“天人相應”、“陰陽平衡”、“正氣存內,邪不可幹”等核心哲學思想,認為養生必須順應自然規律,調理人體內在氣血陰陽;堅定不移地將“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瘥後防復”作為養生保健的最高目標和指導思想;延續了人體自身、人與社會、人與自然是一個有機整體的觀念,養生需全面考量,而非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在傳承的同時,近現代中醫進行了大膽創新,以王琦院士為代表的近現代中醫專家,通過對大量人群的研究,將古典醫學中散落的體質論述,系統性地歸納總結為平和質、氣虛質、陽虛質、陰虛質、痰濕質、濕熱質、血瘀質、氣郁質、特禀質 “中醫九種基本體質”,創立並量化了體質學說,是一次革命性的理論突破,使“辨證施養”從一種抽象理念變為可操作、可量化的標準,使生活方式保健養生從此可以個性化,不同體質的人有了截然不同的、精準的保健養生方案,並且可以量化監測評價。近現代中醫將古典中醫學的“形神共養”與現代心身醫學相結合,更深入地運用現代心理學、精神神經免疫學的研究成果,闡釋“情誌內傷”致病的生理病理機製,強調社會壓力、情緒問題是現代許多疾病的重要誘因,將“情誌養生”的地位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並賦予了其現代科學內涵,發展出如情誌相勝療法、中醫音樂療法等與現代心理疏導相結合的方法。近現代中醫應用現代醫學概念和現代醫學語言诠釋古典智慧,用“免疫力”解釋“正氣”,用“新陳代謝”、“微循環”解釋“氣血”,用“自主神經功能紊亂”解釋“肝氣郁結”或“心肾不交”等,大大降低了公眾的理解門槛,促進了中西醫在健康管理層面的對話與合作,使中醫生活方式保健養生更容易被現代社會接受和信任。
在實踐層面,近現代中醫保留了歷經千年驗證的飲食、起居、精神調攝、順應四時、運動、因時製宜、因地製宜、因人製宜等有效的生活方式保健養生實踐方法,並大膽創新,建立了基於體質辨識的個性化生活方式保健養生方案,製定了《中醫體質分類與判定自測表》,使人們不再盲目地開展生活方式保健養生活動,而是先通過標準化量表判斷自身體質,定製個性化的生活方式保健養生方案。通過對傳統中醫保健養生技法進行現代化與標準化改進,使其操作更安全、簡便、規範,充分發揮中醫保健養生技法的作用;通過對經典藥膳方進行成分分析、藥理研究和標準化生產,開發出各類膏方、代茶飲、食療包等商品,使其更便於日常使用和質量控製;基於大數據和營養學,開發出更符合現代人口味的保健養生食譜,實現藥膳產業的標準化與科學化;運用現代體育科學和醫學方法研究傳統功法,為傳統功法保健養生提供科學證據,促進傳統功法的推廣;創建“互聯網+中醫保健養生”模式,開發各類健康APP,提供在線體質辨識、個性化養生計劃推送、節氣養生提醒、線上功法和藥膳課程等服務;利用可穿戴設備監測睡眠、運動、心率等數據,與中醫健康狀態評估相結合,提供動態的健康管理反饋信息,使生活方式保健養生得到廣泛推廣和普及。
中華民族是有着悠久歷史傳統,創造了光輝灿爛的文化,富有偉大智慧的民族。中醫藥學是中華民族偉大文化的瑰寶,從古至今一直在傳承和發揚,為中華民族繁衍生息提供了堅實的健康保障,更在文化的交融與傳承中鑄牢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形成了完整系統的中醫藥學保健養生理論與實踐體系,積累了大量的生活方式保健養生真實世界數據和真實世界證據。隨着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和人們對保健養生需求的日益提高,以及國際上正在加快構建生活方式醫學理論與實踐體系的發展趨勢,我們有必要在進一步總結完善中醫生活方式保健養生理論與實踐體系的基礎上,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分析並運用幾千年來積累的中醫生活方式保健養生真實世界數據和真實世界證據,根據現代人的體質和健康標準,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生活方式醫學理論與實踐體系,為建設健康中國和人類健康命運共同體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弘益,作為中華民族的一份子,肩負着為健康中國做貢獻的使命,不但要“以患者為中心、以臨床價值為導向、以滿足臨床需求為目標”致力於開發好的治療藥物,還要以“未病先防、已病防變、已變防衰”為核心理念和原則,在高危人群、亞健康人群和患者人群中大力開展生活方式醫學知識科普教育及弘益藥品知識宣傳推廣,動員廣大民眾積極參與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和健康中國行活動,共同構築朝氣蓬勃、積極向上的生活方式和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模式。
文獻資料
1、詹姆斯·M. 瑞普主編,馮雪、宋純理、孫洪強主譯,生活方式醫學,人民衛生出版社,北京,第1版,2024年
2、何俊峰,健康生活方式醫學,科學出版社,北京,第1版,2025年
3、吳平等,生活方式醫學的內涵、應用和前景,中國循證醫學雜誌,2025,25(5):609~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