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血脂服藥還是打針好
發布時間:2025-09-08 10:44:18 | 來源:【《老人報》 8月25日 齊睿娟 王華光】
本文轉自《老人報》,轉發僅為學習交流,若侵犯版權請聯系小編删除。
口服他汀類藥物長期以來被認為是血脂管理的基石,而前蛋白轉化酶枯草溶菌素9(PCSK9)抑製劑作為一種新型註射類非他汀類降脂藥物,自問世以來也在臨床中得到迅速而廣泛地應用。那麽,對於需要用降血脂藥的人,服藥與打針有什麽區別,在臨床上又該如何選擇呢?
傳統他汀類藥物與PCSK9抑製劑有何不同
01.作用機製
從降脂的作用機製上看,他汀類藥物主要是通過減少膽固醇的合成來降低LDL-C水平,而PCSK9抑製劑則是促進膽固醇的分解。兩者降脂的策略不同。
02.降脂效果
他汀類藥物的降脂幅度與其種類及用藥劑量有關。通常情況下,臨床上采用中等強度的他汀類藥物(如阿托伐他汀10~20毫克/日,或瑞舒伐他汀5~10毫克/日)治療,可使LDL-C水平降低25%~50%。但任何一種他汀類藥物劑量增倍時,LDL-C水平進一步降低幅度僅約為6%。相比之下,PCSK9抑製劑可在單獨或聯合他汀類藥物的基礎上,使血清LDL-C水平降低50%~70%,降脂效果突出。
03.不良反應
他汀類藥物不良反應主要包括肝功能異常、他汀類藥物相關肌痛、肌酶升高等,多呈劑量依賴性,患者應定期檢測肝肾功能和肌酸激酶水平。此外,長期、大劑量服用他汀類藥物有增加新發糖尿病的風險。從現有的研究資料來看,已上市的PCSK9抑製劑的安全性和耐受性普遍良好,最常見的不良反應是局部註射部位反應,如紅斑、疼痛或瘀斑等。由於上市時間較短,長期使用的效果和安全性尚需進一步評估。
該選擇服藥還是打針
降血脂,到底該選擇他汀類藥物還是PCSK9抑製劑,取決於患者的LDL-C水平、其他心血管風險因素,以及對藥物的反應和耐受性等多種因素。根據國內外指南所述,對於診斷為高脂血癥或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服用他汀類藥物依然是主流方案。
由於有的患者對高劑量的他汀類藥物耐受性相對差,通常需在服用他汀類藥物一個月後復查血脂和肝肾功能指標,以檢測他汀類藥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如果LDL-C水平未達到預期,或出現肝功能異常、肌肉疼痛等不良反應,需要調整治療方案。
對他汀類藥物反應性差或不耐受者可考慮換為PCSK9抑製劑,以提高降脂療效或減輕不良反應。
對於超高危患者,在基線LDL-C水平較高,預計他汀類藥物聯合膽固醇吸收抑製劑(如依折麥布)不能使LDL-C水平達標時,可考慮采用他汀類藥物聯合PCSK9抑製劑,以保證LDL-C水平快速達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