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體檢,可能正在經歷“無效體檢”
發布時間:2025-09-08 11:31:56 | 來源:【《文匯報》 8月21日 糜建華 徐群】
本文轉自《文匯報》,轉發僅為學習交流,若侵犯版權請聯系小編删除。
體檢可不是“去醫院跑一趟”,不會體檢,可能正在經歷一次次“無效體檢”。
分年齡段體檢提示重點“保養”項目
從醫學角度看,更提倡分年齡段體檢。比如年輕人(小於35歲)要警惕“三大結”,也就是甲狀腺結節、乳腺結節、肺結節。中年人(35至59歲)要防住“三座大山”,就是代謝性疾病、心腦血管病、癌癥。老年人(大於60歲)在“三座大山”的基礎上,還要關註腦健康和骨骼健康。受限於成本和普適性等因素,基礎套餐確實有盲區,個人可以根據情況增減項目。
哪些人必須“加餐”?根據年齡、既往史、家族史、生活習慣、經濟狀況等,重點高危人群可以升級套餐。比如長期吸煙者,低劑量肺CT比普通胸片更有意義;慢性乙肝攜帶者,補一個肝癌早篩(甲胎蛋白+PIVKA-II)很必要;有乳腺癌家族史或BRCA1/2基因突變的女性,建議乳腺B超+钼靶聯合檢查。
體檢精髓不在“結論”而在“變化”
體檢結束,拿到一份報告,不少人的誤解又來了。體檢報告上,會寫着“定期復查”,這到底是什麽意思?不少人把“定期復查”當成“安全牌”,就此把體檢報告塞進抽屉,把“復查”二字忘得一幹二凈。其實,定期復查的潛臺詞是“存在不確定風險,需要動態觀察”。比如,腫瘤標誌物CEA輕度升高,一個月後復查,是看指標持續上升(提示腫瘤風險存在),還是回歸正常(可能是炎癥引起)。
簡單說,體檢報告的精髓不在“結論”在“變化”。正確做法是把歷年報告按時間排序,重點標註那些“有變化的指標”,這些變化往往比單次結果更有意義。
也有人認為,體檢後沒接到醫院電話就是萬事大吉。確實,醫院有一個“急報”製度,“急報”電話通常針對兩類情況:A類是危及生命的極危情況或高度緊急可能短期內進展為危重癥的異常,比如急性心梗、大量氣胸,會在5至10分鐘內專人護送至急診;B類是存在潛在風險,需要進一步檢查的異常,比如甲狀腺結節4A及以上,一般會在5個工作日內電話提醒就醫。
要註意的是,很多體檢異常指標雖不會觸發緊急通知,卻可能是身體處於亞健康或已是亞健康向疾病進展的預警信號。比如腹型肥胖、糖尿病前期、幽門螺旋桿菌陽性等常見的心腦血管疾病、腫瘤的“沈默推手”。
體檢結束後,要重點看異常項。哪怕只是“結節隨訪”“指標輕微升高需復查”,也別忽視,別讓無癥狀拖成大問題。
關於體檢,最該糾正的誤解就是:它不是為了證明你沒病,而是為了發現你可能哪裏會生病。健康狀態不像開關,要麽好,要麽壞,它更像漸變色的彩虹,最左邊是“完全健康”,最右邊是“疾病狀態”,中間還有兩個容易被人忽略的狀態——“表面健康”和“亞健康”。“表面健康”看着沒病,體檢單上卻可能藏着伏筆;“亞健康”有癥狀、但身體確實沒壞到生病的程度。大多數人都在彩虹的中間。所以說,最好的體檢結論未必是“一切正常”,而是能拿着體檢報告有底氣地說一句:潛在的坑都看着呢,未來可期,風險可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