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之行 Health Trip

辨清體質對癥補血

發布時間:2025-09-08 11:35:47 | 來源:【《長沙晚報》 8月21日 徐媛 聂甜】
分享至:0

本文轉自《長沙晚報》,轉發僅為學習交流,若侵犯版權請聯系小編删除。

 

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王躍介紹,“貧血”是西醫的疾病名稱,是指人體外周血紅細胞容量減少,導致攜氧能力下降,無法滿足組織器官需氧量的一種綜合征。核心表現為血紅蛋白濃度降低,成年男性<120克每升、女性<110克每升、孕婦<100克每升。

而中醫認為的血虛,是指體內血液不足或血液功能減弱,導致臟腑、經絡、組織失養。常表現為面色蒼白或萎黃、頭暈眼花、心悸失眠、手腳麻木等。與西醫的“組織器官缺氧”狀態有相似之處。

中醫認為,血虛多與“脾胃虛弱、肝肾不足”相關——脾胃虛弱無法將食物轉化為血液,肝肾不足則無法將精氣轉化為血液。中醫進行辨證論治,通常按以下幾種證型進行調理:

其一為氣血兩虛型,常見於慢性貧血,患者表現為面色蒼白、乏力心悸、舌淡苔白、脈細弱等。調理方案為補氣生血,采用當歸補血湯,即黃芪搭配當歸,其中黃芪用量為當歸的五倍,以此體現“氣能生血”的理念。

其二是脾胃虛弱型,多見於營養不良性貧血,癥狀表現為食欲不振、腹脹便溏、身形消瘦等。調理時需健脾養血,采用香砂六君子湯(黨參、白術、茯苓、木香、砂仁)理氣醒脾,搭配四物湯(熟地、當歸、白芍、川芎)增強補血效果。

其三為肝肾陰虛型,常見於化療後或再生障礙性貧血患者,表現為頭暈耳鳴、五心煩熱、腰膝酸軟、舌紅少苔等。調理方案為滋肾填精,采用左歸丸(包含熟地、山藥、枸杞、山茱萸、龟板膠烊化等),諸藥合用共奏滋陰補肾、填精益髓生血之功。

還有一種是脾肾陽虛型,常見於肾性貧血或慢性貧血患者,癥狀有畏寒肢冷、夜尿頻多、水腫等。調理需溫陽養血,可使用右歸丸(包含熟地、菟絲子、杜仲、鹿角膠烊化等),幫助陽氣化生血液,溫暖四肢百骸,從而緩解不適癥狀。

 

 

 

 

 

 

版權所有© 南昌弘益科技有限公司 網站技術支持:愛牛雲

京ICP證000000號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資格證書編號:赣A202207910060

友情鏈接: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國家科技部網站 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審評中心 江西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中國生物技術發展中心


赣公網安備 36010902000143號